拾荒者眼中的废品分类:废旧电视拆了可多卖40元
他的废品分类“宝典”
家电
假如五十块收一个旧电视或冰箱,差不多能卖七八十块。如果再花上一个多小时将其拆解,能够卖到一百一二十块,又能多挣三四十块。
零件
两块电路板一块两面都是绿的,另一块一面绿色一面黄色。“如果这两个混在一起称,大概就是一两块、两三块一斤。但如果把两面都是绿色的挑出来单独卖,就能卖到十几块一斤”。
塑料
就连常见的饮料瓶,白色和绿色的价格也不一样;另外“大料”“小料”也有区别,体积越大,价格越高,白色的“大料”能卖到一块左右。
废纸
相对来说,废纸则没有分得那么细。纸板、废书、废报纸都是每斤6毛。“近几年报纸会贵一点,每斤能卖到一块钱。”
今年67岁、家住成都市成华区的李师傅(化名),2000年左右开始从事废品收购。“现在基本只收废电器了,没有收废塑料废纸已经有十多年了。”李师傅一边拆着刚收的一台电视机,一边用螺丝刀敲着拆下的黑色外壳,“敲得响的,要比敲不响的贵两三角一斤”。
除了能否敲响,颜色、体积、甚至是能否点燃都是李师傅区别各种不同塑料的方法。而能否把收到的废品分得更细,则关乎他每日的收入——一个废旧电视直接卖到二手市场,和花时间拆成不同材料再卖,“价差能达到三四十元”。
诀窍
分得越细 卖得更贵
“电视机差不多要拆一个小时,洗衣机时间更长一点。”李师傅一边拆,一边用手里的螺丝刀敲着卸下的黑色外壳。伴随着螺丝刀的敲击,黑色的外壳发出“当当”的响声。“都是黑色的塑料,这种敲得响的,每斤要贵两三角”。
李师傅一边介绍,一边继续拆着一台拆了一半的电视。二十多分钟后,这台长七八十厘米、宽半米、厚二十厘米的老式电视机,被拆为了塑料外壳、铜铁金属、芯片电路板等几堆不同的材料。
李师傅表示,假如五十块收一个旧电视或冰箱,直接拿到二手市场去卖,差不多能卖七八十块,挣个二三十块。如果再花上一个多小时将其拆解,分门别类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,能够卖到一百一二十块,又能多挣三四十块。
分得越细,越卖得起价——李师傅从堆在面前的芯片电路板里,挑出两块电路板,一块两面都是绿的,另一块一面绿色一面黄色。“如果这两个混在一起称,大概就是一两块、两三块一斤。但如果把两面都是绿色的挑出来单独卖,就能卖到十几块一斤”。
因为颜色不同?李师傅笑着解释说,与颜色无关。他解释,两面都是绿色的电路板“含金量”更多,上面附着的金属更多,更值钱。拆下的部件里,有能卖到十几块一斤的电路板,也有不值钱的东西。
行情
价格取决于市场需求
玻胶跌了报纸贵了
李师傅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,要不接到熟客的电话直接去收,要不就骑电瓶车去自己住处附近的小区门口“守株待兔”。“现在主要收废旧电器,没收废纸废塑料已经十多年了。”李师傅表示,如果量多偶尔也会在收废旧电器的同时搭着收一点废纸废塑料。
“塑料废报纸一斤也就能挣个两三毛,一百斤也就挣二三十块。”李师傅说,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量,可能也不会去。说到废塑料,李师傅打开了话匣子。“主要的废塑料至少有四五种。”李师傅介绍说,“灰胶”都没人要了,就是用火点不燃的那种;“黑胶”每斤大概一两毛;就连常见的饮料瓶,白色和绿色的价格也不一样;另外“大料”“小料”也有区别,体积越大,价格越高,白色的“大料”能卖到一块左右。
但如果卖的时候没有分开,混着卖,价格就会按照其中最低的算,甚至按照最低的“黑胶”算。“以前老式麻将那种‘玻胶’,用火点燃,表面会冒泡,但基本看不到烟,仔细看才能看到很细小的白烟,去年每斤还能卖到五六块,今年已经跌到一两块了。”李师傅称,“据说有便宜的、可替代的新材料出现。”
相对来说,废纸则没有分得那么细。纸板、废书、废报纸都是每斤6毛。“近几年报纸会贵一点,每斤能卖到一块钱。”李师傅介绍说,各种废品的价格也取决于市场的需求。
标准
“四分”垃圾是最基本的 回收利用还需更细致分类
李师傅平时也会关注电视上的相关新闻,在废品站和二手市场交易也能获得一些消息。而他是如何熟悉各种废品分类的?李师傅表示,多去几趟废品收购站,听老板讲一下,怎么分类自然也就熟悉了。
李师傅租的房子差不多六七十平米,没有堆放废品的地方,所以他几乎每天都会去一趟废品收购站或者二手市场。“我们这种散户,卖的量小,基本不会囤货。”李师傅介绍说,像有些大点的、有个一亩地大小的废品收购站,可能会囤积到一定量再卖。
“量大才有资格谈价钱。”李师傅表示,量大的话还可以直接卖给需要某种废品的厂家,那样的话价格就会更高一点。但同时可能也要面临某种废品价格突然下跌的风险。当然有眼光的,也可能会遇到价格上涨的。但一般都是某个厂商提出需要某种具体的材料,那一类的材料价格才会上涨。
对于成都垃圾分类未来可能执行的四种分类标准,李师傅表示,还是很好理解的,但如果想要真正实现回收利用,肯定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类。
对于大件垃圾需要预约上门收取或者投放至指定地点,李师傅表示,像沙发或者床一类的大件除了好一点能卖给二手市场的,基本没人收了,“熟人的话,给点钱可以帮忙处理下。现在至少要拉到三环路外才有地方能处理,而卖给废品站赚的钱可能连请人搬运的钱都不够”。
数/据/概/念
成都10万余人年回收
生活垃圾超180万吨
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,废品包含不再使用的成品、破旧或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、可再生资源等物品。而垃圾分类中的可回收垃圾是指再生利用价值较高,能进入废品回收渠道的垃圾。主要包括:纸类、金属、玻璃、除塑料袋外的塑料制品、橡胶及橡胶制品、牛奶盒等利乐包装、饮料瓶等。因此,大多数废品都属于垃圾分类中的可回收垃圾。
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,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成都市有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419个(各区(市)县摸底数据),再生资源市场8个(武侯区、郫都区、青白江区、双流区、新都区、都江堰市、大邑县、蒲江县),国家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1个(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)。从业人员约10余万人,年回收各类再生资源物资约600万吨,年交易额约180亿元。
“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就是大家平时说的废品收购站。”成都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秘书长谢香兰介绍说,2018年成都市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了186.6万吨,超过行业总量的1/3。“这就意味着减少了180多万吨的生活垃圾”。
180多万吨生活垃圾是一个什么概念?2019年上半年,成都市产生了约260万吨生活垃圾。
据悉,到2020年底,成都市将建成1个全市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台;每个区(市)县将建设完成1-2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;每个社区将至少设置一个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;建成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相衔接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,实行再生资源物资分类运输,实现运输过程监管;实现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达到29%以上。
实践垃圾分类
更重要的是
让人养成一种习惯
记者在采访前一天联系李师傅时,希望加对方微信获得他的地址。李师傅表示自己不会,没有用微信。采访当日,当67岁的李师傅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各种区分塑料的方法时,记者一时之间还有点来不及消化。一个看上去似乎和这个时代有些脱节,远离互联网,还主要通过电话与人沟通获取信息的中老年人,谈起垃圾分类却像换了个人似的。如李师傅所言,无论是哪种分类标准,都只是最基本的一个分类,要想真正实现变废为宝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或许有人会说,李师傅如此熟悉垃圾分类,因为那是他的饭碗。但显然目前垃圾分类对大众的要求,远没有达到废品收购者的难度。
未来,垃圾分类这种技能,是否会像开车一样进行普及,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。毕竟以李师傅为例,学会这样的技能,似乎并不会耗费一个人太多的精力或时间,更多的是养成一种习惯。
李师傅养成习惯的原动力是利益,这种利益能够成为更多人的动力吗?更透明的废品收购价格与机制或许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其中。
家电
假如五十块收一个旧电视或冰箱,差不多能卖七八十块。如果再花上一个多小时将其拆解,能够卖到一百一二十块,又能多挣三四十块。
零件
两块电路板一块两面都是绿的,另一块一面绿色一面黄色。“如果这两个混在一起称,大概就是一两块、两三块一斤。但如果把两面都是绿色的挑出来单独卖,就能卖到十几块一斤”。
塑料
就连常见的饮料瓶,白色和绿色的价格也不一样;另外“大料”“小料”也有区别,体积越大,价格越高,白色的“大料”能卖到一块左右。
废纸
相对来说,废纸则没有分得那么细。纸板、废书、废报纸都是每斤6毛。“近几年报纸会贵一点,每斤能卖到一块钱。”
今年67岁、家住成都市成华区的李师傅(化名),2000年左右开始从事废品收购。“现在基本只收废电器了,没有收废塑料废纸已经有十多年了。”李师傅一边拆着刚收的一台电视机,一边用螺丝刀敲着拆下的黑色外壳,“敲得响的,要比敲不响的贵两三角一斤”。
除了能否敲响,颜色、体积、甚至是能否点燃都是李师傅区别各种不同塑料的方法。而能否把收到的废品分得更细,则关乎他每日的收入——一个废旧电视直接卖到二手市场,和花时间拆成不同材料再卖,“价差能达到三四十元”。
诀窍
分得越细 卖得更贵
“电视机差不多要拆一个小时,洗衣机时间更长一点。”李师傅一边拆,一边用手里的螺丝刀敲着卸下的黑色外壳。伴随着螺丝刀的敲击,黑色的外壳发出“当当”的响声。“都是黑色的塑料,这种敲得响的,每斤要贵两三角”。
李师傅一边介绍,一边继续拆着一台拆了一半的电视。二十多分钟后,这台长七八十厘米、宽半米、厚二十厘米的老式电视机,被拆为了塑料外壳、铜铁金属、芯片电路板等几堆不同的材料。
李师傅表示,假如五十块收一个旧电视或冰箱,直接拿到二手市场去卖,差不多能卖七八十块,挣个二三十块。如果再花上一个多小时将其拆解,分门别类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,能够卖到一百一二十块,又能多挣三四十块。
分得越细,越卖得起价——李师傅从堆在面前的芯片电路板里,挑出两块电路板,一块两面都是绿的,另一块一面绿色一面黄色。“如果这两个混在一起称,大概就是一两块、两三块一斤。但如果把两面都是绿色的挑出来单独卖,就能卖到十几块一斤”。
因为颜色不同?李师傅笑着解释说,与颜色无关。他解释,两面都是绿色的电路板“含金量”更多,上面附着的金属更多,更值钱。拆下的部件里,有能卖到十几块一斤的电路板,也有不值钱的东西。
行情
价格取决于市场需求
玻胶跌了报纸贵了
李师傅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,要不接到熟客的电话直接去收,要不就骑电瓶车去自己住处附近的小区门口“守株待兔”。“现在主要收废旧电器,没收废纸废塑料已经十多年了。”李师傅表示,如果量多偶尔也会在收废旧电器的同时搭着收一点废纸废塑料。
“塑料废报纸一斤也就能挣个两三毛,一百斤也就挣二三十块。”李师傅说,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量,可能也不会去。说到废塑料,李师傅打开了话匣子。“主要的废塑料至少有四五种。”李师傅介绍说,“灰胶”都没人要了,就是用火点不燃的那种;“黑胶”每斤大概一两毛;就连常见的饮料瓶,白色和绿色的价格也不一样;另外“大料”“小料”也有区别,体积越大,价格越高,白色的“大料”能卖到一块左右。
但如果卖的时候没有分开,混着卖,价格就会按照其中最低的算,甚至按照最低的“黑胶”算。“以前老式麻将那种‘玻胶’,用火点燃,表面会冒泡,但基本看不到烟,仔细看才能看到很细小的白烟,去年每斤还能卖到五六块,今年已经跌到一两块了。”李师傅称,“据说有便宜的、可替代的新材料出现。”
相对来说,废纸则没有分得那么细。纸板、废书、废报纸都是每斤6毛。“近几年报纸会贵一点,每斤能卖到一块钱。”李师傅介绍说,各种废品的价格也取决于市场的需求。
标准
“四分”垃圾是最基本的 回收利用还需更细致分类
李师傅平时也会关注电视上的相关新闻,在废品站和二手市场交易也能获得一些消息。而他是如何熟悉各种废品分类的?李师傅表示,多去几趟废品收购站,听老板讲一下,怎么分类自然也就熟悉了。
李师傅租的房子差不多六七十平米,没有堆放废品的地方,所以他几乎每天都会去一趟废品收购站或者二手市场。“我们这种散户,卖的量小,基本不会囤货。”李师傅介绍说,像有些大点的、有个一亩地大小的废品收购站,可能会囤积到一定量再卖。
“量大才有资格谈价钱。”李师傅表示,量大的话还可以直接卖给需要某种废品的厂家,那样的话价格就会更高一点。但同时可能也要面临某种废品价格突然下跌的风险。当然有眼光的,也可能会遇到价格上涨的。但一般都是某个厂商提出需要某种具体的材料,那一类的材料价格才会上涨。
对于成都垃圾分类未来可能执行的四种分类标准,李师傅表示,还是很好理解的,但如果想要真正实现回收利用,肯定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类。
对于大件垃圾需要预约上门收取或者投放至指定地点,李师傅表示,像沙发或者床一类的大件除了好一点能卖给二手市场的,基本没人收了,“熟人的话,给点钱可以帮忙处理下。现在至少要拉到三环路外才有地方能处理,而卖给废品站赚的钱可能连请人搬运的钱都不够”。
数/据/概/念
成都10万余人年回收
生活垃圾超180万吨
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,废品包含不再使用的成品、破旧或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、可再生资源等物品。而垃圾分类中的可回收垃圾是指再生利用价值较高,能进入废品回收渠道的垃圾。主要包括:纸类、金属、玻璃、除塑料袋外的塑料制品、橡胶及橡胶制品、牛奶盒等利乐包装、饮料瓶等。因此,大多数废品都属于垃圾分类中的可回收垃圾。
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,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成都市有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419个(各区(市)县摸底数据),再生资源市场8个(武侯区、郫都区、青白江区、双流区、新都区、都江堰市、大邑县、蒲江县),国家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1个(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)。从业人员约10余万人,年回收各类再生资源物资约600万吨,年交易额约180亿元。
“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就是大家平时说的废品收购站。”成都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秘书长谢香兰介绍说,2018年成都市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了186.6万吨,超过行业总量的1/3。“这就意味着减少了180多万吨的生活垃圾”。
180多万吨生活垃圾是一个什么概念?2019年上半年,成都市产生了约260万吨生活垃圾。
据悉,到2020年底,成都市将建成1个全市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台;每个区(市)县将建设完成1-2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;每个社区将至少设置一个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;建成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相衔接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,实行再生资源物资分类运输,实现运输过程监管;实现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达到29%以上。
实践垃圾分类
更重要的是
让人养成一种习惯
记者在采访前一天联系李师傅时,希望加对方微信获得他的地址。李师傅表示自己不会,没有用微信。采访当日,当67岁的李师傅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各种区分塑料的方法时,记者一时之间还有点来不及消化。一个看上去似乎和这个时代有些脱节,远离互联网,还主要通过电话与人沟通获取信息的中老年人,谈起垃圾分类却像换了个人似的。如李师傅所言,无论是哪种分类标准,都只是最基本的一个分类,要想真正实现变废为宝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或许有人会说,李师傅如此熟悉垃圾分类,因为那是他的饭碗。但显然目前垃圾分类对大众的要求,远没有达到废品收购者的难度。
未来,垃圾分类这种技能,是否会像开车一样进行普及,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。毕竟以李师傅为例,学会这样的技能,似乎并不会耗费一个人太多的精力或时间,更多的是养成一种习惯。
李师傅养成习惯的原动力是利益,这种利益能够成为更多人的动力吗?更透明的废品收购价格与机制或许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其中。